近期美国舆论场中的乐观情绪几乎快要溢出屏幕,不少人俨然已经把“特朗普访华”当成了一件即将发生的既定事实。《华尔街日报》在头版位置刊登了“对华贸易破局在即”的报道,声称这次访问将会推动农业订单和能源合作等“重磅成果”落地。特朗普团队的核心幕僚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,甚至把细节都说了出来,比如“计划11月成行”“已经草拟好了谈判框架”。就连众议院议长办公室也加入这场舆论造势,公开表示“访华将为芬太尼管控问题找到最终解决方案”。
从媒体的大胆预测,到政治人物的频频放风,美方发动了一场相当密集的舆论攻势,硬是把“访华预期”炒得热火朝天。这种近乎“提前庆祝”的乐观情绪,本质上其实是试图通过营造“既成事实”的氛围,来倒逼中方在谈判中做出让步。因为在他们的惯性思维里,只要不断“渲染共识”,往往就能换来他们想要的妥协。
而面对美方铺天盖地的乐观造势,中国外交部15号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回应,简直像一剂及时的冷静针。当法新社记者带着“中方是否已发出邀请”的预设提问时,发言人林剑只回应了一句话:“关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,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。”
没有多余的解释,也没有留下任何模糊空间。这句标准却坚决的回应,直接戳破了美方一厢情愿的自我幻想。要知道,以往在回应中美沟通相关议题时,中方常使用的表述是“愿保持对话”或“通过外交渠道沟通”,总是为后续互动留出余地。而这一次“无信息可提供”的表态,等于非常明确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所谓的“访华议程”,根本不存在。美方越是狂欢式地乐观,中方的冷静就越像一盆冷水,彻底浇透了对方“以势压人”的算计。
美方这种乐观情绪之所以注定落空,根本原因在于:特朗普真正想要的,恰恰是中国绝对不可能让步的那些底线。从他第二任期以来的动向看,其对华诉求越来越清晰,但每一条都踩中了中方的红线:
第一,他想要“关税大棒下的妥协”,中国给不了。特朗普把关税当作“王牌手段”,2月份对芬太尼相关产品加征10%关税,4月份又把电动车、芯片等领域的关税提高到145%,企图用“极限施压”换取中方让利。但中方的反制从来没有犹豫:对等加税至125%,升级稀土出口管制,将16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。更重要的是,美方自己还有四项经贸承诺没有落实——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、金融开放等关键条款至今未兑现。在这种情况下,反过来还要中方让步,这种“霸凌逻辑”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第二,他想要“科技封锁下的合作”,中国同样给不了。一边喊着“要来中国谈合作”,一边却继续推动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,千方百计堵死中国科技发展之路,还将3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。特朗普所设想的“合作”,其实是“中国只卖原料、不搞创新”的不对等合作。但中国早已表明态度:符合规则的市场准入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承诺我们会兑现,但科技自主权和供应链安全是核心利益,绝不可能拿来作为交易筹码。
第三,他想要“舆论造势后的特权”,中国更不会给。美方以为靠着媒体炒作“访华已成定局”,就能让中方在谈判中“给点面子”,但他们似乎忘了,外交的本质是诚意与对等,而不是舆论施压。2023年,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增长了52%,对华出口支撑着93.1万个美国就业岗位——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合作的诚意。但如果美方只想着“既占便宜又立规矩”,再热的舆论炒作,也换不来任何特殊待遇。
外交部那句“没有信息可以提供”,不是在拒绝沟通,而是在提醒美方:中美关系要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,而不是单方面索取和施压。如果特朗普真有意对话,不如先停下加税的手、解除实体清单的锁。毕竟大国交往从没有“既要又要” 的好事,那些中国“给不了 的特权,恰恰才是破坏两国互信的真正根源。
手机炒股软件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