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为什么一直针对中国?英国学者:因为中国有2条原罪
有时候真觉得,中美关系像极了两家隔壁邻居。小时候你家穷,别人看你眼神都带点怜悯和“没威胁”的松弛感。等你家慢慢修了新房、买了车,对面突然就开始翻脸不认人,还天天挑刺。
1978年,中国刚开局,GDP连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。那会儿,美国人对咱最多是好奇:“哦,你们也想学我们搞市场经济?”他们根本没把中国当成什么劲敌——说白了,就是觉得底子薄,不可能追上来。
剑桥大学马丁·雅克那句话很扎心,说美国一直盼着中国“西化”,按他们剧本走。他们脑补得挺欢:只要开放市场,迟早会多党选举、三权分立……以为这路只有一条直线通向自己老窝。
结果呢?现实给了一记闷棍: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,但体制一点没照搬西方。这一下,美国人坐不住了——不是怕什么“威胁”,而是被打破预期的落差感气到牙痒痒。“怎么你还活蹦乱跳地往前冲?”
2008年金融危机,是个分水岭。美国自顾不暇,中国却稳住阵脚,还甩出“四万亿”救市操作。当时全球一片萧条,中国GDP还能9.6%增长率。这事儿让不少美专家直接精神内耗:不是说只有我们这套才灵吗?
后来就变味儿了。本来大家还算和气,一下子变成明里暗里各种刁难。“贸易战”“科技禁令”“芯片卡脖子”……花样百出。有时候看新闻,都感觉像在看宫斗剧升级版,只不过主角换成国家。
中兴通讯2018年被封杀,就是典型例子。一纸禁令下来,公司生产线直接停摆,美股市值掉了一半多。不讲道理,全靠设定:“国家安全威胁。”证据?不用,反正我说就是。但其实背后逻辑特简单——做得太好了,看着膈应。
还有华为,被卡芯片供应链,也是同理。从头到尾没有实锤,全凭一句话:“不能让你再往前冲。”技术领域尤其敏感,因为高铁、5G这些玩意儿,本来应该是欧美专利,现在怎么轮到东亚小伙伴领跑?
马丁·雅克总结得狠直白:中国第一条原罪,不听话;第二条原罪,跑太快。这两点加一起,就够让某些老大哥焦虑失眠的了。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,其实比任何贸易数据都坚固,“世界必须按我的规则转”。
但现实偏偏爱打脸。比如制造业占比超30%,出口总额多年全球第一,高铁网世界最长,这些成绩单全都是硬核数据堆出来的,不是谁嘴炮吹出来的。而且周围不少国家也开始琢磨“中国经验”,更刺激到了价值观守门员。
最魔幻的是,有些遏制措施最后伤到自己的企业。例如关税大战,一边喊口号一边自损元气,美企利润缩水、产业链断裂,却还是停不下来。一种明知无解还要死磕到底的执念,大概只有心理医生能解释吧……
回头再看看制度问题,美国始终认为自己模式才唯一正确,其它路径都是异类。但《决定》里面提过,把党的领导跟市场改革绑一起,这招西方想象不到,也理解不了。在扶贫、高铁、基建这些领域的数据摆在那里,可惜有人就是视而不见,还要扯意识形态标签刷存在感。
这种观念困境,很像考试只承认标准答案的人。如果有人用另类解法拿满分,他非但不给鼓励,还觉得受冒犯。有趣的是,每次国际会议上都会看到类似场景,各种舆论输出,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“不合规”。
马丁·雅克吐槽过,美国其实是在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,而不是具体哪项政策或技术突破。他们习惯于主导游戏规则,现在发现棋盘越来越复杂,自然情绪失控,“霸权惯性”发作起来特别凶猛。
历史真的不是写好的剧本,更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谁都有台词可背。有意思的是,当初合作的时候大家各取所需,现在剧情逆转,却只剩下怀疑和防备。“导演梦”做久了,很难接受演员自由发挥。
其实1978-2008这三十年,中美关系稳定又互补,一个需要市场一个需要空间。但08之后彻底变天,多重焦虑叠加,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危机。“如果他能成功,那我是不是错付青春?”大概就是这种微妙心理吧……
有网友评论很精辟,说美国最大的误判,是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,以为每个人考完试都会交一样答卷。而事实证明,有时候题目可以换解法,只要结果靠谱就行。
现在倒好,一边强化自身价值输出(媒体外交齐上线),一边拼命贬低对手成果,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依旧无敌。但效果嘛……懂的人自然懂,看热闹的人图个乐呵罢了。
未来啥样没人知道,不过套路已经很明显:谁敢创新谁先挨批评;成绩越亮眼压力越大;台上的导演永远希望掌控全场,但观众未必买账。
顺便问一句,如果你的邻居突然翻身逆袭,你会祝福他还是找茬挑刺?留言区聊聊呗,你怎么看待中美之间这种微妙拉扯?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手机炒股软件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